| |

5 個讓我奪回人生主導權的關鍵思維(第一和第五個,越早懂越好)

上個月,我受邀到朋友 YuriaSkool 社團,參加她主持的一場直播專訪。

那次對談,我們聊了很多,從文字自媒體的經營,到我一路走來的接案歷程,再到「一人公司」的思維與實踐。

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把訪談裡的一些重點整理出來,再加上我的一些延伸想法,分享給你:

(一)如果你不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,別人就會幫你決定。

(二)粉絲黏度很高的個人品牌,往往是因為創作者「夠真實」。

(三)我持續寫作的信念,是想用文字留下我來過這個世界的痕跡。

(四)我提供免費價值時毫不手軟,到了該銷售產品時,我也不會客氣。

(五)我對自由的定義,是擁有自己時間和生活的絕對主導權。

▋(一)如果你不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,別人就會幫你決定。

❝ 我人生中目前做過最糟糕的決定是「讀大學」。 ❞

在成績至上的華人社會,每當我跟身邊人提到這句話時,他們總會以為我一定是被歐美創作者的陰謀論洗腦了、短影片看太多了。

但實際上,我並不反對大學教育,我也很清楚,對一些起點比較低的人來說,大學可能是他們唯一能翻身的機會。

我之所以會說「讀大學」是我最糟糕、最白痴的決定,是我反思自己當年高中剛畢業時,對未來方向還不確定的情況下,就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,去報讀了一個自己不 care 的課系。

雖然我那時的成績不差,CGPA 有 3.5 ~ 3.7,但在那種「為了念而念」的心態下,我內心一直有種難以言喻的不安感。

我也無法想像,自己畢業後,那種幾十年如一日都卡在自己不 care 的工作環境內的場景,簡直是一場災難 😰

重點是,我身邊真的有不少朋友,讀大學的過程中,不是因為對本科沒興趣而一直掛科,就是不停轉系,浪費大把時間和金錢。當然對那些家底夠厚的人來說,還能這麼玩,但對起點很低的我來說,根本沒這個本錢啊!

所以,如果時間能重來,我會先給自己 1 – 2 年的 gap year,去打工度假、去窮游探索世界,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,而不是盲目地聽從別人的「意見」亂做決定。

就像我之前在一篇文章裡寫過的:

如果你不去選擇、不去設計自己的人生,社會早就幫你安排好了,而那個安排往往對你是不利的。

這點在我後來跟朋友們的對話中印證得更清楚!

很多人跟我傾訴他們很迷惘,卻又說不出到底在迷惘什麼。

在我看來,問題其實很明顯:

他們從小到大,就是習慣一路聽從別人的建議過日子,沒學會怎麼真正傾聽自己的心聲。

長大後,他們又把大學文憑和一份鐵飯碗工作,當成了人生的保證書,一輩子的生活也就「被動地」被社會安排地清清楚楚,但內心深處其實一直抗拒這樣的現實,卻沒有勇氣去面對。

久而久之,就陷入無止境的焦慮和迷惘,生活也變地越來越麻木,每天像個行屍走肉般得過且過。

▋(二)粉絲黏度很高的個人品牌,往往是因為創作者「夠真實」。

我們大馬本地有不少企業家都在做個人 IP,試圖透過個人影響力去帶動自家的商業品牌。

但說實話,每次我看他們的內容,都能感覺出來,他們總想在鏡頭前,把自己包裝成一個「完美無缺」的人設。

我認為,粉絲黏度高的個人品牌,背後核心其實只有 5 個字:這人夠真實!

我很欣賞的一位創作者 Tom Noske 就說過一句話,我非常認同:

如果你的個人品牌做得好,你的內容會讓你覺得很赤裸、很不舒服。因為只有夠真實的故事,才能引起共鳴。人設太完美,反而讓人覺得有距離、很假掰。畢竟大家都很清楚,這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。

這也是為什麼「小人物逆襲」(underdog story)的故事總是特別吸引人。

因為他們毫不掩飾,把自己遇過的各種衰事,都一一攤開在觀眾眼前,然後分享自己是如何克服的。

正是這份赤裸,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感,給他們帶來啟發,讓他們覺得「如果他能做到,那我也一定可以!」,於是…自然成為了對方的鐵粉。

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經營出一個黏度高的個人品牌,並且讓粉絲無條件支持你的作品,我會特別建議用紀錄的方式去創作,也就是自媒體行銷大神 Gary Vee 一直倡導的「Document, don’t create.」。

不要只講你的豐功偉業,更要誠實坦誠自己的失敗。

因為我們都是人,都有不完美的一面。當你勇敢在觀眾面前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,反而能拉近彼此的距離,建立更深層的信任。

這也會讓觀眾覺得你很有勇氣,畢竟,願意在螢幕前坦誠自己曾經跌倒、受挫的人,真的不多。

▋(三)我持續寫作的信念,是想用文字留下我來過這個世界的痕跡。

在訪談中,Yuria 問了一道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問題:「是什麼信念驅使 Zac 持續寫作呢?」

這問題很簡單,但卻又很 deep,我當下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我大概沈默思考了五分鐘,才想到一個最貼近我內心共鳴的答案…

我覺得,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離開這個世界。而我在這趟人生旅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,如果只是被鎖在我的筆記裡,感覺好像沒什麼意義。

所以,我希望透過寫作,把這一生得到的智慧,轉化成一篇篇能啟發人的內容,分享給世界。畢竟人離世了什麼也帶不走,那不如趁活著的時候,多做點有意義的事,順便積點善德 😆

btw 我也想過,如果幾十年後,我的後代能看到我留下的文字,有種「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 」的感覺,雖然我不是巴菲特爺爺,但還是覺得蠻酷的~~

對我來說,這樣帶有使命感的目標,比單純賺錢更能驅動我。

▋(四)我提供免費價值時毫不手軟,到了該銷售產品時,我也不會客氣。

在訪談中,Yuria 問我:

🤔「Zac 平時是怎麼做一對一成交的?怎麼能談到那麼多優質的合作機會?」

其實這個問題,我也很常被身邊朋友問到。

但說真的,我對「銷售話術」真的沒什麼研究。

我平時做行銷的理念就是:先給予,再索取。

更具體來說,就是:我提供免費價值時毫不手軟,到了該銷售產品時,我也不會客氣。

我會先在社群上分享大量的乾貨內容,透過免費課程、實用模板等方式,把超乎預期的價值交到潛在客戶手裡。

這樣一來,當他們主動找我做一對一諮詢時,就已經代表他們認同我的專業與價值。

所以在會議上,通常不是我極力說服對方(我也覺得這樣很累啊😅),而更像是我們雙方互相觀察,看能不能長期合作。

如果我覺得自己能帶給對方最大價值,我會毫不猶豫地直接提案報價。

▋(五)我對自由的定義,是擁有自己時間和生活的絕對主導權。

坦白說,我以前對自由的想像,就是整天躺在沙灘上,吹著海風,喝著椰子水,什麼事都不用做😂

但後來我才發現,這種想法真的是天大的誤解。可能也正因為這份天真,前期才會被那些「賣夢想」的創業導師給唬得團團轉吧 😅

anyway 過去 3 年因為接案,我有機會認識了好幾位資產雄厚的大前輩。

他們的財富等級是真的是「原地直接退休,坐頭等艙到處去旅遊」都完全 no problem 的級別。

但他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工作,只是說他們會優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,或是那些既有挑戰性又好玩的項目。

後來我才意識到,我們人類,其實需要在「有挑戰、有成長、有成就感的工作」還有「適當的休息」中找到平衡,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過的有意義。

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們人類的遠古祖先,他們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在「工作」(像是打獵、遷移、保護家園不受到野生動物/敵對部落的襲擊),還有「休息」之前取得自然平衡;

而不是像現代人這樣把「工作」跟「退休」劃分得很清楚。

於是我逐漸領悟到,自由並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…擁有生活的絕對主導權。

你可以決定「做什麼」、「不做什麼」、「跟誰一起做」,還有「什麼時候做」。

換句話說,就是打造一個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的人生志業,還有符合你的價值觀的生活方式。

▋結言

以上,就是我在參加 Yuria 訪談時,針對她幾個問題所分享的比較印象深刻的回覆。

不知道哪一點,對你來說最有共鳴呢?

btw 這邊也順便呼籲一下:如果你有在經營 podcast,歡迎來找我 deep talk 哈哈~

我自己是 podcast 的重度上癮者,每次上別人節目也都聊得很開心,還能激發出超多新靈感 😆

所以我也在想,未來打算拍影片的話,要不要乾脆直接走 podcast 影片的路線就好。

anyway,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我們下篇再聊!

── 𝒁𝒂𝒄 𝑷𝒉𝒖𝒂..✍🏻 ツ゚ #studentoflife

喜歡這篇文章嗎?可以分享給有需要的人

你可能會喜歡的相關文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