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|

爆文怎麼寫?文字內容怎麼變現?AI 該怎麼用?我在這場 3 小時 podcast 全部講了

上個月參與了一位網友的 podcast 節目 👉🏻《小老闆充電站》。

平常都是我在聽別人的 3 小時 podcast,這次是我第一次跟朋友錄 3 小時的 podcast。

還記得那天我一早起床就開始寫課程、健身,到下午錄完整整 3 小時的 podcast,一整天都在瘋狂輸出,錄到最後腦袋有點當機,語無倫次了 😂

但我還是很享受跟朋友 deep talk 深聊各種主題,當晚也睡得特別香~

在跟 Aden 交流的過程中,他問的幾個問題讓我印象蠻深刻的,可能也是因為過去也常有朋友問過我類似的問題吧;

以下我整理了當時的一些分享,也有稍作延伸,補充一些我的觀察與淺見,這邊分享給你。

▋💬 主持人 Aden 問:好奇 Zac 當時事業起飛的關鍵點是什麼呢?然後每月在各大平台能獲得多少自然流量呢?

⭐️ 我回答:

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非常清楚。

轉捩點大約是在 2024 年的 5~6 月,當時我的貼文互動率開始明顯上升(不論是按讚還是分享),一直到 9 月,我在 Facebook 上發布了一篇關於歐美創作者 Dan Koe 的商業模式的長文,意外爆紅。

那篇貼文得到了近 100 萬的曝光,也讓我粉絲數從原本的 2000 漲到快 8000。

那之後,我感覺似乎打開了演算法的權重。接下來幾個月(9 月到 11 月),我發布的長文,幾乎都獲得前所未有的曝光和互動。

我當時也有把這些內容同步搬到 IGThreads,再次觸發平台擴散效應,粉絲數也成長地很快。

這段經歷也讓我學到一件事:一篇內容能不能爆紅,關鍵其實在「選題」。

再加上我當時也不斷產出,就漸漸地培養出了一種「爆文 sense」的能力,也就是光看標題和主題就能判斷一篇文有沒有機會爆。

從我獲得的這些經驗,如果今天要我從零開始經營 Facebook,我會這樣做:

(一)準備至少 30 個長文主題

主題要聚焦在你的理想客戶感興趣的內容,然後透過固定產出去測試哪些方向容易爆,接著再集中火力去創作這類型內容。

(二)善用社團轉發曝光

在沒有銷售意圖的前提下,把文章分享到相關大型社團。

又或你可以這樣安排:

假設你一週產出 3 篇長文,就挑兩篇發到社團,另一篇留在自己的專頁上。這是新帳號最快讓對的人看到你內容的方式。

(三)多平台同步發佈

既然內容都寫好了,就別浪費,把它同步貼到 IG 和 Threads,增加曝光。反正複製貼上也沒多難。像這則我也是同步貼到 Threads。

(四)主動與其他創作者互動

專注製作優質內容的同時,也別忘了要多多跟你欣賞的創作者互動。因為不管是網路還是實體圈子,「人脈」都是很重要的。

我當時也是卡在 800 粉絲很長一段時間,後來是因為被一位 KOL 朋友提及,粉絲數才有機會破千。

以下是我的社群平台目前的自然流量概況(每週固定發布約 3 篇貼文的情況下):

  • Facebook:15~25 萬
  • Instagram:5~10 萬
  • Threads:20~30 萬

▋💬 主持人 Aden 問:我看 Zac 平時分享免費價值也是毫不手軟的?好奇你是如何拿捏「免費內容」和「付費內容」的界線?

⭐️ 我回答:

其實對於「免費內容」和「付費內容」,我自己的想法是:

  • 免費內容:我會聚焦在「方法論」(What),也就是讓觀眾知道我用了哪些方法、採取了哪些策略。但至於實際怎麼做,我通常不會講得太細。

  • 付費內容:我不只會提供更詳細的方法論,還會告訴學員為什麼我會那樣做、背後的思考邏輯是什麼(Why);每個步驟我也會拆解得很細,手把手教學員實際該怎麼執行(How)。而且付費學員在實作中遇到問題,也可以隨時在專屬社群中提問,我都會安排時間親自詳細回覆(Support)。

另外,Aden 也問到了為什麼我的線上課程會是採用「圖文為主,影片為輔」的授課方式。

其實原因也很簡單:

  • 一來,我平常就習慣長文創作,所以相較於拍影片,我用圖文教學的效率高很多;
  • 二來,是因為我自己就是圖文學習的受益者~

我平時買歐美講師的影片課程,常常一部影片動輒 30 分鐘、沒時間軸沒重點整理,找個片段要一直跳著看或開兩倍速,效率低又很煩。

後來遇到 Dan Koe 的課程,他就是主打「圖文為主,影片為輔」的授課方式,讓我第一次體驗到高效率的學習,也啟發我決定透過圖文課程,讓學生能快速瀏覽想看的重點,提升學習效率,後來也收到許多學員正面反饋。

當然,也有人會擔心,如果是圖文課程,會不會更容易被抄襲、被搬運?

我的看法是:

不管你是做圖文還是做影片,有心人想弄你,總是會想到辦法去盜版的 😅 與其去擔心這些不確定因素,我寧願把時間花在提升課程品質,幫助更多學生得到想要的成績。

▋💬 主持人 Aden 問:好奇 Zac 對於 AI 的看法是什麼?平時有在用 AI 寫作嗎?

⭐️ 我回答:

講真的,我平時其實沒什麼去研究 AI 😅

但我以前也會跟很多人一樣,看到很多創作者每天分享各種生產力工具、AI 工具、自動化神器,有段時間我會覺得,如果不學,好像就會被時代淘汰了。

但真的去試用這些工具之後,我發現…我好像沒什麼東西可以做欸 😂

可能也跟我一貫奉行的「極簡生產力」原則有關:

  • 能簡化的 → 先簡化
  • 簡化後的 → 再看看能不能自動化
  • 不能自動化又不重要的 → 直接忽略
  • 不能自動化但重要、而且我喜歡的 → 自己做
  • 不能自動化、重要、但我不喜歡的 → 外包給專業夥伴處理

到最後我發現,很多根本不重要的東西,其實早就被我直接忽略了 😂

而那些真的需要自動化的部分,其實也沒多複雜,用 Systeme 搭配免費版 Zapier 就搞定了。

至於寫作這塊,我一直都覺得:寫作其實是一種思考的過程,文字只是思考的具象化產物。AI 再聰明,也無法替你思考。

所以我自己用 AI 的方式,主要是當成輔助工具:

我會讓它幫我整理資料重點、輸出摘要,或針對某個主題給我一些不同角度的切入點,幫助我思考更有方向。

所以在寫作方面,我目前還是會優先吸收長內容(像是 podcast、書籍、長文長、長影片、線上課程…等等),將個人感想與靈感寫下,再用 AI 協助我潤稿或理清邏輯,讓內容讀起來更通順。

同時,我也會用 AI 協助我把寫好的長文,重製成多種短文,再發布到 Threads 上。

▋💬 主持人 Aden 問:知道 Zac 平時習慣看歐美創作者的影片,而你自己主要經營的是中文內容,目前讀者多數來自台灣和香港。就你的觀察,你覺得現在歐美有哪些趨勢是中文圈還沒跟上,但可能很快就會發生的?

⭐️ 我回答:

老實說,Aden 當下問這題的時候,我有點答不出來 😂

因為我不是那種會刻意「追趨勢」的人,更多時候是專注把手上的事情做好。再來是我當時也不太確定 Aden 指的趨勢是指哪方面的趨勢。

但後來仔細思考後,我倒是有兩個比較明確的觀察:

(一)資訊差正在縮小

過去我常說,中文圈跟歐美之間的資訊差大概有 3~5 年。但今年開始我明顯感覺到,這個差距在快速縮小中。

比方說現在歐美流行什麼、討論什麼,幾乎隔幾天就看到中文圈就有人在翻譯、整理、甚至實作。

雖然深度還是有差,但「資訊傳播的速度」這塊,已經幾乎沒差了。所以我覺得,接下來重點不再是「誰先掌握到資訊」,而是誰能把資訊快速吸收內化,並轉化成具體成果。

(二)「一人公司 x 一人公司」的協作共創時代已經到來

簡單來說,就是幾位各自擁有專業技能的創作者,不需要像傳統公司那樣租辦公室、請員工,也能透過網路協作,把一個項目做大、做強,甚至做出影響力。

再加上 AI 技術越來越成熟,很多過去需要一整個團隊才能完成的工作,現在一個人就能搞定。

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「一人公司」,善用這些現代工具的槓桿,打造出年營收七位數,甚至八位數的一人事業。

而且,這種專案制的合作方式,對我們這種追求自由的人來說,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:彈性極高。

我們這種自己當老闆的,只要有專案時再找夥伴合作就好,不需要長期承擔固定薪資、保險、福利等人事成本。負擔小,自由度高。

像我以前接案的時候,也曾和兩位夥伴長期配合。

一位專門投廣告、搞流量,另一位負責網頁和視覺設計,而我則負責我最擅長的領域 – 寫文案。

三個「一人公司」組隊合作,幫講師做行銷,單是課程漏斗架設費就可以報到 50 萬台幣,還不包含後續跟客戶的分潤。

▋結言

當時跟 Aden 一聊就是超過 3 個小時,最後他也把這集節目剪成了上、中、下三集:

歡迎點開來收聽,也謝謝你的支持!

另外也順便呼籲一下:如果你有在經營 podcast,歡迎來找我 deep talk 哈哈~

我自己是 podcast 的重度上癮者,每次上別人節目也都聊得很開心,所以在想,未來打算拍影片的話,要不要乾脆直接走 podcast 影片的路線就好 😆

── 𝒁𝒂𝒄 𝑷𝒉𝒖𝒂..✍🏻 ツ゚

喜歡這篇文章嗎?可以分享給有需要的人

你可能會喜歡的相關文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