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從 40+ 位百萬美金富翁身上,學到的 7 個金錢觀
我出生在單親家庭。
關於「金錢」這個話題,家裡是避而不談。
主要也是因為我的家人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,還常常因為錢不夠用而吵架。我也看過一些親戚,為了爭遺產鬧到撕破臉的場面。
話雖如此,我算是幸運的。我成長在網路發達的時代,有很多優質的書籍、課程、影片、Podcast 都能免費學習。
再加上這幾年跟許多行銷前輩、企業家合作,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關於金錢與創業思維的啟發。
這過程中也讓我成功累積了一些小小成就。

今天就想跟你分享,我很慶幸自己在 26 歲就弄懂的 7 個金錢觀念:
- 錢是一種能量
- 金錢能「間接」幫你買到快樂
- 你永遠有機會賺更多錢,但再多的金錢,都無法洗白你爛掉的名聲
- 不要老想著省錢,而是專注要如何讓自己變地更值錢
- 你可以有明確的「財務自由數字」,但要明白,沒有任何金錢數字會是你的「終點站」
- 想買東西前,先分清楚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
- 金錢的最大價值,是可以買回你的時間
btw,在開始之前我想特別說明:
以上這些觀念都是我一路自學、實踐、反思,並內化成我自己的金錢觀念。
如果你發現其中有什麼盲點或不同見解,也歡迎回信告訴我,我很樂意一起交流 🙌🏻
↓
内容目录
▋1. 錢是一種能量
錢是一種能量,它,是需要流動的。
你可以透過投資,或是購買你需要的服務或產品,讓這些錢可以去正向流動。
要是一直死抓住不放的話(aka 很害怕花錢),很多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,因為你等於一直在給自己注入「我很匱乏」的思想。
不過這也不意味著你賺到的每一分錢都要花掉。
特別是你像我一樣只有 20 幾歲,就應該把大部分賺到的錢存下來,並且定期拿去投資。
我想表達的是,千萬不要把錢藏起來不動,因為這樣錢的能量流動就會被切斷。
到最後,不管你賺到多少錢,最終都會因為各種你沒意識到的原因流失掉。
就算沒流失掉,往往也不會有更多的錢流進來。
這也是我去年學到關於金錢的最大 life lesson,當時有給我帶來很大的 aha moment。
↓
▋2. 金錢能「間接」幫你買到快樂
如果你有上過理財投資課,或看過相關書籍,應該對「緊急預備金」這個概念不陌生。
要是你沒聽過,簡單來說,「緊急預備金」就是先準備一筆能夠支撐你至少 6 個月日常開銷的資金,好讓你在遇到突發狀況時,像是失業、生重病,甚至房子遇到天災導致損毀,你都還能維持基本生活,不至於被現實直接壓垮。
很多財經專家都建議準備至少 6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。我自己比較保守,目前是存好了 12 個月的份量。
超出這部分的資金,我也一直在學習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,分散投入在美股、加密貨幣和房產。
同時,我也會保留一部分資金,繼續投資在自己身上,像是購買線上課、書籍、健身房會員,還有營養補給,讓自己不管是腦袋,還是體態都能維持最佳狀態。
btw 很多人都說「金錢買不到快樂」,我不是很同意,因為當你的收入穩定,不用再為生計焦慮時,它是能給你帶來安定感的。
那之後,你會更有餘裕專注成長、創造更多價值,也能把多出來的財富用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,不論是體驗生活,還是回饋給你所愛的人。
漸漸的,這就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:
財務穩定 → 內心安定 → 有更多心思提升自己 → 創造更多財富 → 獲得更多穩定與滿足…最終,你會越來越快樂~😉
↓
▋3. 你永遠有機會賺更多錢,但再多的金錢,都無法洗白你爛掉的名聲
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說,他看我每天在社群上積極發文,反而為我感到擔心。
我就好奇問他為什麼會這麼說?
他就回答說,經營自媒體/個人品牌,本質上就是一個放大器。
當你做了什麼不好的事被別人知道,影響力越大,錯誤就會被放地越大。他勸我低調一點比較好。
嗯,他說的有道理。
但,我還是選擇看好的一面。
我當然很清楚,自己選擇拋頭露面經營個人品牌,某種程度上,就是用自己的名譽去承擔風險。
當我的名譽和最終的結果直接掛鉤時,我自然會更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。因為一旦出錯,受損的會是我賴以為生的「個人信譽」。
但它也有兩個我無法忽視的好處:
(一)雖然錯誤會被放大,但反過來看,只要我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,影響力也會持續被放大,吸引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商業機會。
這也算是一種「聲譽的複利效應」吧。我現在得到的合作邀約,都是因為我長期建立起來的正直和聲譽,他們才會願意分我一杯羹。
(二)更重要的是,這份建立在誠懇與責任之上的信任,也成了我個人品牌最強的護城河。
別人可以複製我的商業模式,也能學我的技能,但他們永遠無法複製我的經歷、我的思考方式,以及我長期建立起來的個人信譽。
↓
▋4. 不要老想著省錢,而是專注要如何讓自己變地更值錢
在累積財富這件事上,多數人的第一想法都會是:要怎麼省更多錢。
以前的我也一樣。
直到我讀了那一本經典的理財書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,我才意識到,單靠省錢的話,怎麼樣都會有一個上限,我們應該專注的,其實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。
但有句話說得很好:
❝ 你永遠無法賺到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錢。就算賺到了,最後也會憑實力失去。 ❞
那該怎麼辦?
如果你想賺更多錢,第一步就是:提升認知。(廢話 😂
除了上課和看書,我認為提升認知還有個很有效的方法,就是去找一位你心目中想成為的 mentor,虛心向他學習,理解他是如何思考、決策、賺錢的。
同時,也別忘了補上理財投資的基本觀念。不然當你開始賺進大把鈔票的時候,沒有財務思維的支撐,一定會亂花一通,把辛苦賺來的錢又揮霍掉了。
↓
▋5. 你可以有明確「財務自由數字」,但要明白,沒有任何金錢數字會是你的「終點站」
這個道理,是我最近才真正體會到的。
在 FIRE(財務自由、提早退休)這個領域裡,有一個公式可以幫你計算出所謂的「財務自由數字」,也就是當你不再需要工作,光靠投資收益或股息就能支撐日常開銷的金額。
我曾經也算過自己需要的金額,差不多是 500 萬馬幣(約 3700 萬台幣)。
但過去的我,也和許多人一樣,以為只要達到這個目標,就能徹底放鬆、退休,所有煩惱都會煙消雲散。
直到後來我發現,即使真的達到那個「財務自由數字」,你仍然很難完全閒下來。
你內心還是會想持續創造、想貢獻、想做些讓自己有意義的事。
只是那時候,你賺錢的動機會轉變,從「為了生存」或「為了證明自己」,變成「為了讓生活更充實」,像是…
- 持續探索自己的潛能可以去到哪個境界;
- 又或是把自己的經驗與智慧傳承給後輩;
…然後再享受更多財富帶來的自由與祝福。
對於這個觀點,國外有句話形容得很貼切:
❝ 當你已經贏得了生存的遊戲,接下來會玩的,就是創造與回饋的遊戲。 ❞
也許這跟我們人類的天性有關吧。
我們的遠古祖先每天的生活就是在「工作」(像是打獵、遷移、保護家園不受到野生動物/敵對部落的襲擊),還有「休息」之前取得自然平衡。
這種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,其實更符合人類的本性。
換個角度看,當一個人完全閒下來、變得頹廢時,內心其實會產生一種「我是成功了,但不找些事情做,也好像在坐著等死」的空虛感 😅
然後你就會一直想找事情來做了,很難完全閒下來的。
↓
▋6. 想買東西前,先分清楚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
說到購物,我也跟很多人一樣,有時候會衝動消費。
而背後很大的原因,我不否認,就是心中那股攀比心態。
在 IG 上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,心裡難免會想:別人有的,我也想要!
跟你分享一個小故事:
今年 3 月,我決定買人生第一輛汽車。
當時我的乾弟和一位朋友得知後,因為他們剛好汽車相關行業工作,就立刻給我介紹了不少豪車甚至超跑的選項。還說他們有門路,可以幫我找到車況好、價格也不錯的二手超跑。
老實說,在他們的慫恿之下,我一度有點心動了~
但後來仔細想想,我最後還是婉拒了他們,自己選了一台駕駛體驗不錯,價格也實惠的 Perodua 大馬國產車。
我那時也跟他們笑著說:
如果哪天你看到我買了超跑,大概只有三個原因吧 👇🏻
- 單純覺得外觀好看,想滿足一下虛榮心(這可能性最大哈哈)
- 我的收入已經多到可以隨便花(還真希望有這麼一天😂)
- 我真的開始對超跑感興趣了(但目前看起來機率很低,因為我會覺得把這筆錢拿去帶家人旅遊,創造美好回憶,會更值得~)
最重要的,我創業賺錢最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「自由」。
如果在這種龐大的消費上,都被虛榮心牽著走,反而是違背了初衷。
最後只會讓自己被物質綁死,這正是我最不想要的人生。
但是!
我也不想把話說死,如果有朝一日 1 & 2 真的實現…why not 犒賞一下自己? 😆
↓
▋7. 金錢的最大價值,是可以買回你的時間
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一個觀念:努力工作賺錢,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。
所以當你開始賺到錢,就會不自覺地想要換更大的房子、開更好的車、過更體面的生活。
結果呢?
為了支付這些開銷,你必須更拼命地工作,最後被「工作 🔄 消費」的循環綁架。
在別人眼裡,你看起來很成功,但你內心很清楚,你正在漸漸變成了金錢的奴隸,活成了我們所謂的「精緻窮」。
老實說,那樣的生活,我覺得挺壓抑的 😰
所以我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思維。
我賺錢,不是為了買更多東西,而是為了買回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資產 👉🏻 時間。
或者更準確地說,我想要的是「選擇權」:
- 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的選擇權。
- 有權利拒絕無聊會議的選擇權。
- 有權利不接不感興趣案子的選擇權。
- 可以在週二下午三點去健身,也不用向任何人報備的選擇權。
這,才是我打造一人事業、追求極簡生活的根本原因。
我拼命簡化我的生活和事業,就是為了讓我能專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,用更少的時間,去換取最大的自由。
所以,在談創業或賺錢之前,你應該先設計出自己理想的「夢想人生藍圖」,再去思考要建立什麼樣的事業,才能支撐你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:
- 你現在追求的那些昂貴事物(豪宅、名車、名牌),真的是你想要的嗎?還是社會灌輸給你的有毒成功信念?
- 你理想中的「完美一天」是什麼樣子?再算算看,實現這樣的一天,一個月其實需要多少錢?(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,遠比你想像的少哦。)
↓
▋結言
以上就是我這幾年一路上課、閱讀,還有幸與超過 40 位百萬美金等級的網路創業家合作後,所領悟到的金錢觀念。
這篇文章我寫了快 4 個小時(因為得提煉出我腦中的真實經歷,很難用 AI 來寫),只希望能把這幾年學到的關鍵觀念,用最簡單、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分享給你。
如果你覺得有收穫,建議收藏起來,之後再回來看。
我也相信,每次重看,你都會有某個觀念再次被點亮,而那些 aha moments,也會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地在你心裡扎根。
當然,如果你發現其中有什麼盲點或不同見解,也歡迎回信告訴我,我很樂意一起交流 🙌🏻
── 𝒁𝒂𝒄 𝑷𝒉𝒖𝒂..✍🏻 ツ゚ #studentoflif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