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輔導 2,000+ 家企業,投資了超過 50 家公司,累積市值破百億!
Kenny Chua 是一位擁有超過 20 年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。
他現在的事業核心,專注於天使投資與企業融資教育。在馬來西亞,他已經做到業界頂尖,至今輔導過超過 2,000 家企業。其中,他成功幫助 200 多家公司獲得融資。
而在他投資的 50 多家公司裡,累計獲得的總融資金額超過 2 億馬幣(~15 億台幣),這些公司的總市值更是突破 14 億馬幣(~100 億台幣)。
講真的,我第一次聽到這些天文數字的時候,還反覆算了幾次後面有幾個零,直接驚呆了 😂
前陣子我也有幸和他團隊成員視訊,討論如何把他們的教育品牌 – Vilor 帶進台灣市場。

而為了更深入了解他的思維,我花了 4 個小時,把 Kenny 在《後起之秀》podcast 的完整訪談聽完,並整理出 9 個讓我收穫滿滿的重點,分享給你:
- 能獲得投資者青睞的企業,往往是「夠專注」的企業
- 許多企業會失敗其實都是自找的
- 股權分配的核心原則,是按「貢獻度」而非「投資金額」
- 給團隊股權時,只給真正值得且需要的人
- 創業不僅要有長期思維,還要有終局思維
- 創業是瘋子幹的事情,如果你想「work-life balance」,就不要創業
- 該不該融資,取決於創業人的野心有多大
- 融資沒有最佳時機,有好點子就能開始
- 年輕人若想逆天改命,就要把錢多投資在學習上,特別是搞懂資本運作
↓
内容目录
▋1. 能獲得投資者青睞的企業,往往是「夠專注」的企業
訪談一開始,主持人 Brian 就問了 Kenny:
🤔「你輔導過那麼多家公司,也做過很多破億的項目,你認為能夠突破百萬馬幣營收的公司,跟那些做不到的,他們最大差別是什麼?」。
Kenny 隨即回答說:「他們的最大差別,是專注」。
他所謂的「專注」,主要是指一家企業有沒有全心全意地做好單一領域的產品,並把它做到世界級別。
同時間,如果你足夠專注,就等同於你的商業定位夠清晰,讓投資者一看就懂你在做什麼,也就更容易讓他們做出投資決策,一旦資金到位,企業就能迅速起飛。
Kenny 也有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:
他曾經投資過一家名為 Mr.Bur 的牙科鑽頭公司,當時候這家公司在一年多就成為馬來西亞市佔第一的公司,全馬有 65% 的牙醫診所都跟他們拿貨。
那之後,Mr.Bur 創辦人就面臨了一個很關鍵的抉擇,他接下來的方向應該是要…
- 利用現有客戶基礎開發第二、三種產品;
- 還是專注做好單一產品。
Kenny 之後就問了那位創辦人:「你是要成為大馬本地的大企業,還是…世界企業?」。
那位創辦人想了幾天之後,就跟 Kenny 說,他想做世界企業,之後就把所有資源投入把一個產品給做到最極致,並進軍國際。
這個決定也讓他們在泰國僅用兩個多月就開始獲利,並成功擴展到印尼、新加坡、越南,甚至出口到美國、德國等地。
↓
▋2. 許多企業會失敗,其實都是自找的
延伸上一點,Kenny 也有在訪談中提到:
專注在單一領域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,就是能讓你的商業模式保持簡單、容易規模化。
相反地,如果模式太複雜,凡事又要創辦人親力親為,那這家公司就很快就碰到難以突破的瓶頸。
其實很多創業家也明白這個道理,但現實常常是,當他們的事業開始起飛後,他們就會莫名分心,開始偏離主要的軌道,而這往往也是失敗的開端。
Kenny 以自己的慘痛經歷為例。當年他在遊戲產業創業,公司已經做到市場第一,風光到不行!
但就在最成功的時候,他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。
他當時想:既然一家公司能賺一兩百萬,那如果同時開五家公司,不就能賺五六百萬?於是,他一口氣同時啟動了五個新事業。
結果呢?
年收入不但沒增加,反而從 200 萬馬幣直線下滑到只剩 20 萬馬幣。最後,原本很有價值的公司,也只能以「賤價」出售收場。
這次慘痛的教訓,讓 Kenny 至今都不斷提醒年輕人:
當你靠一件事賺到錢後,最重要的不是分心去做更多事,而是專注把這件事做到世界級。
如果你真的對其他領域有興趣,沒問題!
但你其實可以等到成功之後,可以直接去「收購」別人已經經營十多年的公司。這也等於你用錢買下了別人十多年的時間積累。
換句話說,如果一件事能用錢解決,就不要再用時間去解決!
說真的,我聽到他這個觀點時,當下整個醍醐灌頂。
原來未來成功後,我也可以直接用「收購」的方式,省下自己從零開始摸索的十年功夫啊~ 雖然很有挑戰性,但對我來說,這確實是更好的做法,也是我原本沒想過的(也可以說「不敢想」😂
↓
▋3. 股權分配的核心原則,是按「貢獻度」而非「投資金額」
Kenny 在訪談中有提到,許多中小企業在分配股權時,最常犯一個嚴重錯誤是:
❌ 以「投資金額」來衡量股權佔比,認為投資者出錢多,就應該拿大股 。
但他強調,真正的股權價值應該依據「貢獻度」來分配 。創辦人是投入最多心力、貢獻最大的人,理應獲得最大的股份 。而投資者只是提供資金援助,所以應該佔有較小的股份 。
如果一開始就將大部分股權分給投資者,就會變成一個「定時炸彈」。
剛開始公司還不賺錢時,問題可能不明顯 。一旦公司開始獲利,辛苦付出的創辦人 100% 會越來越覺得不平衡,心想自己那麼拼命,分的錢卻最少,最終會導致合作關係走向決裂。
↓
▋4. 給團隊股權時,只給真正值得且需要的人
關於股權分配的盲區,Kenny 也有提到一點,就是很多創辦人在事業剛起步的時候,都會一廂情願地把股權分給早期團隊成員,也沒問過對方是否真的想要。
這些創辦人都會以為股權是好東西,員工一定也想要 。但問題在於,當公司成長後,許多早期成員的會因為能力跟不上公司的發展腳步,而被替換掉。
這時如果股權分配做不好,就會導致一個很尷尬的局面:
👉🏻 能力不足的舊員工持有公司大量股權,而新加入的實力派員工卻沒有這福利 ,最終導致人才不斷流失。
↓
▋5. 創業不僅要有長期思維,還要有終局思維
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創業,對於這現象,Kenny 是表示鼓勵。
他也認為未來的商業趨勢,將會是「小而精」的專業公司聯盟。意思就是,過去由大公司內部包辦的業務(如行銷),未來會越來越多地外包給外部專業的小公司 。
一個大企業的成就,將會是很多個小公司結合起來的成果。這些外部專家也不再是員工,而是「戰略夥伴」 。
不過,Kenny 也特別提醒,創業的想像很美好,但現實往往很殘酷。
為了不在過程中迷失方向,創業者一開始就要有「終局思維」。就是你得先想清楚,你所建立的事業,它的終點會在哪。
在他看來,這個終點通常只有兩種可能:要嘛公司做到上市,要嘛最後被收購。
當然啦,這個終點未必一定能達到,但它至少能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,確保你現在的努力,都是在往那個終點前進。
↓
▋6. 創業是瘋子幹的事情,如果你想「work-life balance」,就不要創業
在訪談中,Kenny 直言,他見過的成功人士裡,真正能做到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的人少之又少。
他認為,如果你不是對創業瘋狂到近乎執迷,那最好別輕易踏入這條路。
因為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非理性的選擇,你就是在用一份穩定的薪水,去賭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。
創業者往往得犧牲休息時間,可能半夜兩點還在處理客戶問題,一路忙到天亮,睡不到兩小時又得繼續開會。
如果你嚮往的是「朝九晚五、能兼顧生活」的狀態,那或許安穩的上班族生活更適合你。
呃…聽起來好可怕 😅
但我最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:
👉🏻 那些看似「工作與生活極度失衡」的創業家,其實大多數情況下,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早已融為一體。
在外人眼裡,他們好像 24/7 都在工作,感覺超級不健康。但對他們而言,工作本身就像玩遊戲一樣。而財富,只是他們在過程中「闖關成功」後獲得的獎勵而已。
不過他們往往不會太執著於這個獎勵,因為真正讓他們感到興奮和滿足的,是全心投入自己熱愛的項目時,那股專注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。
我以前就很不理解,為什麼我身邊有些前輩,明明已經賺到很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,卻還是不停開啟新的大項目。
當時我還以為,他們是慾望永遠填不滿的「貪婪鬼」😅
直到後來才發現,原來是我誤解了,他們只是單純很享受這一切,也很難完全閒下來。
↓
▋7. 該不該融資,取決於創業人的野心有多大
訪談中,主持人 Brian 有問 Kenny,該如何判斷一個項目需不需要融資。
Kenny 認為,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,主要就是看創辦人的野心有多大。
如果你對經營一家小而美、能讓自己開心的公司感到滿足,那其實並不需要融資。要知道,融資後需要對投資人負責,會帶來成長的壓力,反而可能讓你失去快樂。
但如果你的野心是想征服世界,那就應該融資,因為你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,來幫助你快速成長。
↓
▋8. 融資沒有最佳時機,有好點子就能開始
許多創業者擔心自己的公司剛起步,規模太小,或者「只有一個 idea」,會不會沒人願意投資 。
對於這個問題,Kenny 也解釋說,融資其實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框架,當你有一個很棒的點子時,就可以開始去尋求資金了。
市場上有不同類型的投資者:
- 有些專門投資早期項目,他們明白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」;
- 也有些投資者偏好安全,會選擇在公司發展較成熟後才進入 。
因此,創業者不必擔心因為處於早期階段而無法獲得資金 。
另外,他也建議那些剛起步的公司,若想要融資,可以先設計一個讓人容易支持你的投資方案。
要知道,即使身邊的人真心想支持你,你也不能一開口就要一百萬,他們可能也沒這麼多錢。
所以你需要為他們設計一個可負擔地起的方案 ,讓他們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就能支持你。
↓
▋9. 年輕人若想逆天改命,就要把錢多投資在學習上,特別是搞懂資本運作
你永遠無法賺到自己認知外的錢 👉🏻 這句名言,相信大家都聽到爛了。
也因此,對於年輕創業者,Kenny 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在事業剛起步、經驗最不足的階段,把賺來的錢優先投資在「學習」上,去提升自己的認知。
他以自己為例,當年剛開始賺到錢時,每年都會花上六位數馬幣去上五、六門不同的課程,用金錢換取講師寶貴的經驗與知識。
而且,付錢上課對他來說只是第一步。
在課堂上,他總是不恥下問,恨不得把老師腦袋裡的知識精華全!部!榨!乾!😆
他也回顧了自己 20 年創業生涯中,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,就是開始學習並真正搞懂了「資本運作」。
在那之前,他只會透過賣產品來賺錢。雖然這樣也能把公司做到上百萬馬幣的利潤,但公司最高的收購價值,也不過就是千萬馬幣。
可當他懂得資本運作之後,就學會了如何讓公司「變得值錢」。即使當下的盈利沒有比以前更多,公司卻能憑藉資本槓桿,把市場價值推升到 1.5 億馬幣!
↓
▋結言
以上就是我從 Kenny 老師訪談中學到的 9 個市場資本心法。
而這 9 點當中,讓我收穫最大的,是第五點 ➤ 創業不僅要有長期思維,還要有終局思維。
btw 說句實話,當 Kenny 老師說到「你的事業終點,要嘛是上市,要嘛是被大企業收購」這句話時,我心裡的第一反應是…
「上市或被收購?哇,這目標也太遠大了吧,我暫時還無法想像 😂」
但後來想一想,再對照我目前的商業模式,確實存在很大的隱憂,甚至可以說,根本稱不上什麼商業模式😅
因為我現在就是不停地賣產品,每月的營收都要從零開始,沒有持續性,基礎很不穩。
所以,最近我開始反思:
👉🏻 我的下一步該設計什麼樣的 project,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影響力、資源、人脈、技能與優勢,打造一個能「去 Zac 化」,且可持續性盈利的產品。
唯有這樣,未來才有可能以 7 位數,甚至 8 位數美金的估值,完成漂亮的 exit。
嘿呀,我懂,我懂…這個目標很大,我自己也不確定能不能達到,也暫時不知道該如何辦到。
但我很清楚,如果連想都不敢想,那就一定不可能達到。
該給自己灌點雞湯的時候,還是得灌一下的 😂
anyway,接下來我也會花更多時間,去學習資本運作方面的知識。而在馬來西亞,Kenny 老師的課程,會是我的不二之選。
光聽他的訪談就學到好多~之後有機會參加線下課的話,我也會想辦法榨乾他的知識精華 😆
── 𝒁𝒂𝒄 𝑷𝒉𝒖𝒂..✍🏻 ツ゚ #studentoflif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