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的個人品牌的定位
我在經營個人品牌的過程中,並沒有特別把自己限縮在某個特定的定位。
從商業角度來看,這讓我的品牌形象顯得相對模糊,也讓我更加好奇,大家對「Zac Phua」我這個人的印象到底是什麼?
所以前陣子我就在 FB、Threads 和 IG 發出了這個問題。
目前收到最多的回覆,主要有這三個:
(一)銷售漏斗專家
(二)深度長文的代名詞
(三)目標清晰,知道自己要什麼
這結果還蠻有趣的。
如果你對我的印象剛好符合其中之一,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~
— — —
btw 想提醒你一件事,很多讀者一直敲碗期待的《銷售漏斗變現實戰班》,將在 4 月 21 日正式開放預售!
如果你想搶先知道課程內容(包含課綱、預售價等詳情),並在開賣第一時間收到通知,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,順便加入等候名單哦。
— — —
内容目录
▋(一)❝ 我想到銷售漏斗,就想到 Zac ❞
「銷售漏斗 = Zac」是最多人給出的答案,但這讓我蠻意外的。
為什麼呢?
雖然我「曾經」是一位專門幫講師設計銷售漏斗的 Funnel Designer,但你有發現嗎…
我的社群貼文和 Email 很少講到銷售漏斗,也很少主動推廣自己的服務,卻還是一直有客戶主動來找我合作。
我前陣子去吉隆坡參加了一場線下活動,當時就跟學弟妹們聊到這件事,結果大家都驚覺地看著我說:「對欸!我才發現你幾乎沒在講 sales funnel 或 landing page 的話題!」
我就接著分享說:
如果你在經營個人品牌,真正需要明確定位的,只有 3 樣東西:
(一)你要用來收集名單的「免費贈品」Lead Magnet
(二)還有你要用來變現的「付費產品」Paid Product
(三)你拿來投放廣告的素材 Paid Ads
對我來說,最理想的個人品牌,就是讓你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,然後做到不管你賣什麼,人家都會願意跟你買。
而他們買的理由,除了是產品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以外,更多的是因為「喜歡你這個人」,所以才選擇跟你買。
這背後,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學概念:
👉 你的讀者不會記得你講了什麼內容,但他們永遠會記住你的內容帶給他們的「感受 emotion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寫作時,一定會融入自己的見解、思考、個人故事、以及學到的教訓(這篇文章也是)。
因為這些元素,才是讓內容有溫度、讓讀者產生共鳴的關鍵!同時也能讓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,更容易脫穎而出!
我的客戶都從哪來?
btw,我平時用來收集名單的贈品,它的「定位」就是一堂教大家怎麼做 sales funnel 的免費課。
會報名這門課的人,多半就對行銷感興趣,即便他們目前不需要我的服務,很可能之後也會推薦給身邊有需求的朋友。
目前這門免費課的學生已經超過 4500 人,而且在我不發文的情況下,每天依然有 10~20 位學生報名,顯然有學生主動幫我推薦。
你可以簡單算一下:
4000 位學生,即便只有 1% 來找我合作,那也是 40 位高品質客戶啊!
所以…你知道為什麼我接案會做到 burn out 厭世了吧?😂
▋(二)❝ Zac 就是深度長文的代名詞 ❞
看到有讀者把我跟 「深度好文」 畫上等號,真的很榮幸~
但說真的,我自己覺得我只是一個單純喜歡寫作的普通人。
而且回頭看,我其實也沒寫過多少跟「寫作技巧」有關的文章。
更何況,我平時也是跟很多厲害的寫作老師學習。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我真心推薦你去關注這些前輩。
【我超欣賞的歐美文字創作者】
- Dan Koe
- Nicholas Cole
- Dickie Bush
- Justin Welsh
【我超欣賞的中文文字創作者】
- Jemmy Ko
- 陳多米
- 周加恩
- 朱騏
我的內容裡,其實也蘊含了這些前輩的思想精華,只是換成了我的表達方式。
▋(三)❝ Zac 看起來就是一個目標清晰、很清楚自己要什麼、執行力很強的人 ❞
當讀者給這個讚美的時候,我很坦白講,我的 「冒牌者症候群」 瞬間爆表 💥
因為,我實際上也還沒完全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而且平時的拖延症…嚴重到你無法想像。
我也覺得,個人目標這種東西,會隨著人生經歷不斷變化,今天的答案,可能過幾年就不一樣了。
但即便如此,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:
我很清楚知道自己「不要」或「不喜歡」的東西。這也是我所謂的「反向願景」。
既然還不確定終點在哪,至少我可以確保不往「錯誤」的方向走,所以我一直在努力讓自己遠離那些違背內心的選擇。
這樣的過程,間接讓很多讀者覺得我好像很清楚自己要什麼。但我實際上也還在摸索 😅
▋我的個人品牌 = 我的公開日記
寫到這裡,我也想起一位好友曾說過的一段話,剛好與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:
❝ 我認為最好的利基市場就會是自己,有什麼樣的自己,就吸引到什麼樣的市場。完全不用設定,市場自然會去給你定義。
所以如果有人定義我的利基市場是:部落格經營、SEO,那我也只會說,我的利基市場是我自己,這些只是我現階段有興趣,持續在學習與接觸的事情而已。
至於未來,我還會分享什麼?還會吸引到哪些人?我不會知道。
我只知道,我就是我,不喜歡的會離開,喜歡的自然會留下。❞
── Dean Huang
也許你是幾年前因為我在做 SEO 而關注我。
也可能是最近在社群上看到我的 sales funnel 內容,覺得有趣才開始追蹤。
但就像 Dean 說的,這些都只是我當下感興趣、正在學習和探索的領域。
不久前,我還是一名幫講師賣課的 Funnel Designer,但做到 burnout 之後,現在也還在摸索下一個方向。
未來,說不定我會成為 SaaS 創業家,甚至轉向完全不同的領域。
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我的個人品牌,就是一個公開日記,紀錄著我真正想研究的主題,滿足自己的好奇心,並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,分享給世界。
也很高興你能作為我的觀眾,見證我一路上的每個階段 🫰🏻
▋結言:人生很多東西不是「殘酷二選一」
關於個人品牌「定位」這個話題,就我的觀察,目前主要分成兩派:
(一)你的個人品牌定位就是「你自己」
- 不受限於任何特定領域,用紀錄代替創造的方式,跟觀眾分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。
- 像前面提到的 Dan Koe,他就是一位不願為自己設框框的創作者,而是讓個人品牌隨著自己的成長去自然發展,我自己就很喜歡這樣的理念。
(二)選定一個領域,並成為領域之王
- 專注在一個領域,或是去創造一個新領域,讓自己成為客戶心中「不二之選」。
- 像前面提到的 Nicolas Cole,他的策略就是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權威,把自己做到該領域的「王」。
這兩種方法,其實都是可行的,關鍵在於你自己適合/喜歡哪種模式。
btw 如果你有在關注國外的創作者,應該會發現,每當出現這種 「X vs Y,哪個比較好?」 的討論時,留言區一定吵到不可開交。
以前的我,可能也會下意識地評判,給出自己認為「最好的做法」。
但最近我有個新的體悟:
我覺得,無論目標是什麼,只要你用的方法不傷天害理,那它對我來說就沒有對錯,也沒有好壞,只有「適不適合你」。
如果你用某種方式取得了好成績,那很棒,但記得不要「踩一捧一」!因為你不認同的另一個方法,也可能讓很多人獲得成功。
你可以不認同,但請學會尊重!
這也讓我想起 Gary Vee 曾說過的一段話:
❝ Life is about ‘and’ not ‘or’. When you realize that, it gets more exciting, happy, and fruitful! ❞
翻譯:人生不是「殘酷二選一」,而是「這個可以要,那個也能有」。當你明白這點,世界會變得更寬廣,生活也會更豐富有趣!
希望這些想法,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😁
p.s.
我的個人品牌,就是「我自己」。後來我想到了更酷的說法 -「𝐒𝐭𝐮𝐝𝐞𝐧𝐭 𝐨𝐟 𝐋𝐢𝐟𝐞」。
以空杯心態過一生,持續學習、探索,並把所見所聞,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世界。
畢竟我死了,什麼也帶不走。
p.p.s
再提醒,很多讀者一直敲碗期待的《銷售漏斗變現實戰班》,將在 4 月 21 日正式開放預售!
如果你想搶先知道課程內容(包含課綱、預售價等詳情),並在開賣第一時間收到通知,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,順便加入等候名單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