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|

我靠寫作做到了年收 6 位數美金(我學到 6 件事,第 5 個最重要!)

等了快一個月,我昨天下午終於收到 Systeme 寄來的兩面獎牌啦!

  • Silver Award(達到 5 萬美金銷售業績)
  • Gold Award(達到 10 萬美金銷售業績)

這是 Systeme 頒給用戶的里程碑獎勵,我今年很幸運的,兩個都達成了。

這篇文章,想跟你分享我在經營文字自媒體這段旅程中,學到的 6 件事,也算是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吧:

(一)搞清楚「短文」和「長文」的功用

(二)不要盲目追求流量,學會建立忠實的讀者群

(三)學會簡化工作流程,只專注做真正重要,且有產值的事情

(四)當你剛起步,沒人脈沒資金的時候,最快的變現方式,是 freelance 接案

(五)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,別看我靠寫作很好賺就來跟風

(六)Have Fun!把經營自媒體視為有趣的自我探索之旅~

btw,我知道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好,無論我分享的內容多有價值,在他們眼裡都只是 bullshit。

對這些人,我只想說:慢走不送。因為接下來的內容只會讓你們更眼紅、更嫉妒、更不舒服。

我的文字,是寫給那些跟我有一樣價值觀,願意成長,願意虛心向他人學習的人。

如果你是後者,enjoy~

▋(一)搞清楚「短文」和「長文」的功用

我所謂的「短文」和「長文」,主要是指:

  • 社群短文:就像 Threads 上一則則 500 字以下的串文。目的是吸引流量,還有測風向,找到爆款主題。
  • 社群長文:500 字以上,需要分成好幾則串文的內容。通常是把爆紅的短文做延伸,目的是提升品牌專業形象並增加粉絲黏性。這也是我最常在 FB 和 Threads 上分享的內容形式。

簡單來說就是,短文是為了「流量」,長文是為了「留量」 。

雖然我過去有說過:「無論是短文還是長文,都必須同時經營。只依賴其中一種,將大大限制我們的發展潛力」

但私心來講,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寫長文,主要是因為:

  • 我發現自己的長文的觸及都很不錯,甚至比短文更好;
  • 我很清楚,即便流量再多,最後無法變現的話,也是白忙一場;
  • 最重要的是,我寫的長文,長期吸引來的都會是很鐵的優質讀者~

這也帶到了我的下一個重點…

▋(二)不要盲目追求流量,學會建立忠實的讀者群

說到「追流量」,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,各有各的說法。

我個人其實是不反對追流量,特別是當你是一位內容創作者時,你本來就需要靠流量吃飯。

但我覺得真正的問題是,很多人拼命追流量,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多流量,更不知道如何把流量變成實質收入。

如果你只是為了「博眼球」而拼命產內容,那我覺得真的是沒什麼意義啦。而且還很容易走火入魔,去做一堆智障的事,只為了多一點曝光 😅

所以,與其把所有力氣都拿去衝流量、追趨勢,我更在意的是,該如何有效培養忠實讀者,讓他們能一直回來看我的文章,還有購買我的產品。

而「長文」是我目前根據自身優勢,能想到的最好解答。

但我也必須誠實跟你講,現在網路詐騙橫行,每個人的防備心都超重!想要贏得一個陌生人的信任,真的越來越難了。

更別說要讓對方變成持續關注你、喜歡你,甚至付費支持你的「鐵粉」。

那該怎麼辦?

答案很簡單也很困難:你的內容要真的能給他們帶來幫助。

用你擅長的方式產出內容,不管是圖文、影片還是 podcast,頻繁出現在他們眼前,為他們帶來啟發、解惑,幫他們解決生活或工作上的困境。

這條路很慢,但很穩。

只要你持續提供價值,人們會慢慢記住你、信任你,甚至主動私訊感謝你(我自己真的收到不少哦~)

這也是為什麼我很愛寫長文的主因。長文能承載更多價值,也能幫助讀者真正理解我想傳遞的想法。

我當然知道,會把一整篇長文讀完的人並不多,它的傳播力也不如短影片強,但能夠耐心讀完的人,往往更容易成為我的鐵粉。

而且別忘了,寫好一篇長文,其實有非常多「回收再利用」的方式

  • 長文可以直接當成 YouTube 講稿,錄成 podcast 型的長影片
  • 長文也可以拆成好幾則短文,發在 Threads 或 IG
  • 短文還可以再進一步拿來作短影片的題材

所以對我來說,只要懂得「回收再利用」,其實沒有哪一篇內容是浪費的。只是現在的我,對短影片跟短文沒什麼興趣啦 😅

btw 我最近聽到一段話也覺得蠻有共鳴的:

與其 10,000 人關注你,不如 1,000 人真正喜歡你。而這 1,000 人,只要你用心照顧好、持續提供價值,他們能成為你一輩子的衣食父母,讓你衣食無憂~

▋(三)學會簡化工作流程,只專注做真正重要,且有產值的事情

你可能聽過「80/20 法則」,它的核心觀念就是:80% 的成果,往往來自你投入的 20% 關鍵行動。

再加上我是一位極簡主義者,「80/20 法則」這個概念後來也啟發出我自己的「極簡生產力」原則:

  • 能簡化的 → 先簡化
  • 簡化後的 → 再看看能不能自動化
  • 不能自動化又不重要的 → 直接忽略
  • 不能自動化但重要、而且我喜歡的 → 自己做
  • 不能自動化、重要、但我不喜歡的 → 外包給專業夥伴處理

值得一提的是,我以前看到很多創作者每天分享各種生產力工具、AI 工具、自動化神器,有段時間我會覺得,如果不學,好像就會落伍了。

但真的去試用這些工具之後,我發現…自己好像沒什麼東西可以做欸…因為很多根本不重要的東西,其實早就被我直接忽略了😂

而那些真的需要自動化的部分,其實也沒多複雜,用 Systeme 搭配免費版 Zapier 就搞定了。

所以到最後,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,都集中在最重要的 3 件事上:

  • 創作內容
  • 打造產品
  • 跟客戶洽談合作

這也是為什麼我每天只工作 4~6 小時,但產出的效益,我敢說比 90% 的人都高。

當然啦,這不是我一開始就能做到的。

剛創業的時候,沒錢、沒資源、沒方向,什麼機會來都只能說 YES。

主要也是因為一開始創業時,認知也還不夠成熟,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,只能摸著石頭過河。

但當事業慢慢穩定下來,你會開始領悟到一件事:

該學的,不一定是最新 AI 的工具;而是在大量實踐中,慢慢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(或是不想要什麼),然後開始做減法,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,專注投入在最有產值、自己也最有熱情的事情上。

▋(四)當你剛起步,沒人脈沒資金的時候,最快的變現方式,是 freelance 接案

曾經有位朋友問我:

🤔「Zac,我看你最近接案都做到很不快樂,但為什麼你還是會建議新手一開始先去接案?這樣不是在害他們嗎?為什麼不直接教他們像你一樣賣數位產品?聽起來不是更輕鬆?

我當時就引用了一位我很欣賞的國外創作者 – Iman Gadzhi 的一句話來回應他:

❝ 𝐓𝐨 𝐛𝐞 𝐚 𝐤𝐢𝐧𝐠, 𝐲𝐨𝐮 𝐦𝐮𝐬𝐭 𝐟𝐢𝐫𝐬𝐭 𝐥𝐞𝐚𝐫𝐧 𝐭𝐨 𝐛𝐞 𝐚 𝐩𝐚𝐰𝐧. ❞

——「想要成為國王,就得先從棋盤上的小卒做起。」

這句話的含義是:你看到的每一位專家 / 大神,其實都是從最不起眼的小角色,一步一步磨出來的。

我當然可以慫恿所有新手,一開始就去做線上課程、打造數位產品,用一對多銷售模式去賺錢。

但現實是,如果一個人對行銷一竅不通,對產品設計沒概念,這條路會走得更慢。甚至會讓這個市場上充斥更多「半桶水」的劣質課程 😅

反之,如果一個人剛起步,我認為最實際,也是最快的變現方式,就是先學會一項高價值技能,然後用這個技能去接案。

要知道,一個案子的報價少說也有一萬台幣,但一個數位產品一般只能賣幾千塊,如果要賺到同樣的收入,數位產品需要的流量和銷售體量遠比接案來得大啊!

我還記得自己剛開始自學網路行銷的時候,嘗試過跨境電商、聯盟行銷、SEO 部落格等等。

但當時對行銷是一知半解,我也不懂怎麼用廣告拿流量(自然流量也很少),再加上我當時推的商品的聯盟獎金都不高,導致我一直無法建立起穩定的收入。

直到後來,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,開始轉向接案,事業從此一路起飛 🚀

我後來才意識到,自己一開始創業時,有點太心急了。當時行銷基礎還沒打穩,就急著跑去做聯盟行銷、賣數位產品,這其實是在「越級打怪」 😅

真正讓我打下基礎的,反而是後來轉向接案這段歷程。

就是因為透過接案,我才有機會跟著客戶和前輩到市場上「打戰」拿經驗,也才開始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底層實力和人脈資源,包括:

  • 認識到很多企業老闆和講師
  • 實際了解合作客戶的需求與痛點
  • 在市場上與真實客戶交手
  • 不知不覺得到很多第一手產業資訊

這有點像是 Paid Apprenticeship(帶薪學徒制)的概念,讓你能邊學邊做邊賺錢。

如果一個人選擇在接案過程中透過打造個人品牌來找客戶,他同時也會學會很多高價值的能力,例如:

  • 自我定位與價值包裝
  • 內容行銷與品牌經營
  • 客戶溝通和堤案談判技巧

而這些能力,最終都會變成你未來打造事業的養分,也讓你能做出市場真正想要的爆款產品。

▋(五)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,別看我靠寫作很好賺就來跟風

現在很多創作者會卡住的原因,多半都是因為總在盲目追流量、追趨勢,結果搞出一堆自己根本不想做,也做不長久的內容。

舉個例子好了:

  • 你聽說短影片很賺錢,你馬上跑去學拍影片;
  • 短影片拍到一半,又聽說 SEO 有被動流量,馬上轉頭去研究關鍵字;
  • SEO 還沒跑起來,又聽人說 Podcast 能帶來高品質商業機會,就急著學習怎麼做 Podcast 節目;
  • 然後你看到 Podcast 遲遲沒起色,又學人家跑去做 YouTube;
  • 現在你可能看到我單靠寫作就賺了幾百萬,於是又想來學寫作變現;

…然後就這樣無限惡性循環下去。什麼都想做,最後什麼也做不好。

說實話,這處境我很懂,因為我也經歷過 😅

如果你嘗試過很多種創作方式,你現在該做的,不是再去追下一個「最新 AI 創作趨勢」,而是認真問自己一個問題:

「到底哪一種創作方式,是我真的能長期做下去、做得開心、做得出成果的?」

要知道,觀眾對你的品牌印象(Brand Perception),至少需要 3~6 個月才會建立起來。

所以,那些能夠持續穩定創作的人,終究會碾壓那些只會追流量、追趨勢,做什麼事都 3 分鐘熱度的人。

我也想再提醒你:別看到我靠寫作很好賺就來跟風。

我個人從小就很喜歡「寫作」,也自認對寫作有些許天份,我也願意寫一輩子,甚至有個作家夢~

但是!我的創作方式,可能不適合你。

說不定你其實更擅長說話,更適合用影片說故事呢?

而且如果你真的適合拍片,我還會羨慕你,因為影片的傳播力終究比文字更強。

人類本來就是視覺動物,如果你能耐心經營影片內容,未來能創造的影響力和成就,一定會遠遠超過我!

▋(六)Have Fun!把經營自媒體視為有趣的自我探索之旅~

我之所以一直持續在網路上寫作、分享、做教學,其實原因很簡單:

👉🏼 這對我來說,是一段超有趣的自我探索旅程。

而且你越深入這個世界,就越會明白一件事:

原則(Principles) > 技巧(Tactics)

技巧有上百種,但原則就那幾個。

當你真的掌握了原則,你就能看穿一個行業/技能/策略的底層邏輯,並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優勢,去設計屬於你的玩法,而不是永遠在追流量、追趨勢、模仿別人。

這也意味著,如果你很常去上自媒體或創作相關課程,你會發現,其實這些講師的課程、模板、SOP,本質上都只是他們過去的經驗整理而已。

但你要知道,你不是他們,你無法完整複製別人的成功。

因為你所在的領域、你的產品、目標客戶、成長背景、握有的優勢與劣勢,還有性格都跟講師不一樣。

在這一路上,你一定會碰到他沒遇過的狀況,踩到他沒踩過的地雷,卡在他沒辦法預測的地方。

但這些「錯誤 & 挫折」,會是你專屬的成長養分,也是你最好的「內容素材」。

所以,如果你現在剛起步或正在卡關,也不懂該寫什麼、提供什麼價值,我想分享一個我自己也很常用的小練習:

  1. 把你最近煩惱的東西全部寫下來
  2. 把這些思緒整理成一篇內容(圖文或影片都行,看你喜歡哪個)
  3. 在輸出的過程中,釐清你真正的困惑與方向(算是你給自己的建議)

大多數人就是卡在想法太多,什麼都想做,結果什麼都做不好。

而把自己當下的想法寫下來,就是在幫助你釐清當下想不通的事情,並聚焦解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。

更神奇的是,當你開始用記錄的方式去創作,你不只會越來越認識自己(aka 你的「自我探索」之旅),也會吸引到跟你有相似經歷的人。

到那個階段,你的「個人品牌」會在你不知不覺中,悄悄成形了,這也是我最近才體會到的。

▋結言

呼~寫了好長 😂

btw 寫到這裡,我忽然想到,以前在看一些創業者或作家的成功故事時,常會看到他們說:「我現在達到的成就,自己幾年前想都不敢想。」

我不懂他們是不是實話實說,但對我來說,其實從 3 年前決定 freelance 接案、經營個人品牌、主動出擊找客戶的那一刻起,我心裡就很清楚:有一天,我一定會做到 10 萬美金的收入里程碑,只是不知道會花多久。

我在去年也真的靠接案達成了這個目標。

至於照片裡的 5 萬和 10 萬美金獎牌,其實是我透過販售數位產品所創造的成果。

當然,我目前還沒辦法教你怎麼賺到 100 萬美金,因為我自己也還在努力中 😂

但我覺得,以我現在已經擁有的技能、知識、資源和心態,達到 100 萬美金,只是時間問題 💪🏼

如果你也正在用寫作打造自己個人品牌,希望我的這些故事,能像當初那些啟發我的前輩一樣,為你帶來一些激勵!

── 𝒁𝒂𝒄 𝑷𝒉𝒖𝒂..✍🏻 ツ゚

p.s.

這邊也想特別感謝 Systeme 團隊打造出這麼好用的一站式行銷工具。

還記得 3 年前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平台時,真的一見鍾情,操作介面簡單直覺,但該有的功能都有,真的很對到我「極簡生產力」的 vibe 啊啊啊~😍

喜歡這篇文章嗎?可以分享給有需要的人

你可能會喜歡的相關文章...